藝術是主觀的。
每當聽到這樣的說法時,我總是在想:真的是這樣嗎?如果藝術是主觀的,那每人都有資格評論藝術,藝術也沒有好壞之分了。若真如此,那為何有些作品會被世人珍藏,有些卻只能流落街頭,賤價都還不一定賣得出去?又是否「收藏」,就是藝術客觀的標準?
一件藝術品是否會被接受,被讚賞,被珍藏,並不全決定於作品本身的好壞。藝術界本身也是個市場。藝術家,收藏家,畫廊,甚至藝術館都是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,會利用各自所擁有的資源取得作品,甚至從中獲利。而要取得甚麼樣的資產,往往決定於個體本身所擁有的資源及「偏好」。打個比方,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算擁有再多的資源,也不會收藏像HermanMiller之類的現代工藝作品。那麼,是否有些藝術品不被任何藝術館,收藏家,畫廊接受,就只因為作品無法迎合市場的「偏好」?又是否有些被世人推崇的藝術品,就只因剛好符合市場的「偏好」?我想,答案是肯定的。因此,用「收藏的價值就是藝術客觀的標準」來反駁藝術是主觀的說法,其實只是在自打嘴巴。就連畫廊,收藏家,甚至藝術館都會因「偏好」而選擇性地「收藏」,誰敢說大眾不該用自我的「喜好」來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好壞?「收藏」,或許充其量只能用來解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運作方式及「偏好」罷了。
那,藝術到底有否客觀的標準?我認為還是有的。
科學有對與錯,於是人們認為客觀。藝術沒有對與錯,於是人們認為主觀。但沒有對錯,就等於主觀?這是一個盲點。
藝術之所以會被認為主觀,往往是因為客觀的標準無法用言語文字表達清楚。科學追求定理,會有明確的對與錯和驗證方式。藝術追求感受,需要用心去體會,沒有對錯,但絕對有好壞之分。好藝術刺激感官,好藝術激發想像力,好藝術挑戰觀點。技巧、想像力、經驗、觀點,都是製作好藝術品所需的基礎。但藝術好壞的標準卻往往無法用語言文字清楚地表達,需要觀賞者親自去體驗,思考,學習,並反覆咀嚼,才能真正地認識作品。而妙的是,每件藝術品,都可以用許多種不同的方式去感受。當感受的方式對了,作品真正的價值才會完整呈現,我們才能斷定它的好壞。而這判斷好壞的過程,或長或短,但似乎並不容易,往往在藝術家往生之後還在進行。
話講白了,我認為藝術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觀標準,且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評論。沒有學習科學,有再高的聰明才智也不可能深入探討相對論。沒有學習過藝術,又從何能瞭解藏於一件藝術品背後的技巧、想像力、經驗、觀點等要素?在一頭牛前彈琴,彈得再好,牛也只會繼續吃草。在不懂藝術的人面前放一張畫,作品再好,大概也只能得到「我喜歡」或「我不喜歡」程度般的回應罷了。